top of page

【在開發的路上 EP11】 | 產品策略與網路效應

前言


2月國際書展, 偶然看到天下的展區看到《網路效應》。

憑藉著微薄的記憶努力地回憶在《曼報》某一期看到的內容,

一轉眼三分鐘過去,只想起與”動態”兩個關鍵字( 應該是整電子報的一小段…

於是,立馬拿到結帳區結帳 !


Anyway, 儘管已經設定短期的發展方向,心中依舊不時有些低語,「這是對的方向嗎」、「有更好的選擇嗎」…等等。


以下分享《網路效應》的收穫:


動機


最近習慣在閱讀前,想好具體想了解什麼問題, 增加辨別書本不同篇章對自身的重要性。


  • 知識的假象《網路效應》 自覺無法簡單的描繪網路效應,僅管它經常的出現在各種商業、趨勢文章當中。 過於輕鬆地取的各種資訊,容易讓人認為掌握某種知識。 希望藉此一書,系統性的了解網路效應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  • 想解答我的產品是否有網路效應 準備轉換工作上的,自己提供網路產品。 開始閱讀前,思維預設只要是在網路上的產品內建網路效應的特性,彷彿某種天賦,原生於任何的網路產品,如此的想法源自於過去閱讀的感性面,缺乏理性面支持

  • 是否可以中途發展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為企業帶來優勢,創造無數的收入,誰也不想放棄取得強大的優勢。 問題在於是否只有在產品最初研發之際,可以取得網路效應的優勢?或是能從某個時期,中途加入網路效應。 問題的重要性在於,會大大改變產品初期的策略與規劃。



印象最深刻的內容


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,「因工具而來,為網路而來」。單靠工具的技術門檻不構成有效的防禦,競爭對手可以輕易地奪取你的用戶。要持續地讓用參以建立第二層的防禦。比起滿天的新功能的宣傳、折扣,都不比用戶自身的網路成員推薦有利。要啟動網路效應,產品本身必須不限形式,連結人與人之間,創造網路。



回到前面的問題上…


有關我的產品有網路效應嗎?


結論來說,沒有,我的產品僅停留在效率優化”工具”,目前不具備任何網路。

看完的當下,對這題的答案依舊有點猶豫,對於網路的想像多侷限在雙邊網路的型態( 常見的平台類型網站 ), 社群與通訊網路。剛好我現階段的產品,不同於上述類型,更近於Aodbe, DropBox….等應用,而兩者都具有網路效應。


在時間與開發成本的考量下,產品目前在著重在工具的階段,未考慮「建立連結」的面相。



有關網路效應可以之後追加嗎?


可以,從工具做起,是很好切入的方向,對新創比較友善。


但僅靠工具,遠遠無法達到火箭式的增長。必續將網路建立內化在產品的服務之中。

我喜歡書中提到Ig的故事,發起於輕鬆製作照片效果的工具,逐漸轉變為以分享照片建立網路的App。

借用同樣的概念,我認為如Aodbe專業工具,也具有網路效應。製圖的功能不提,重點透過”檔案格式”,讓專業人士的檔案可以傳遞;為了開啟一位朋友分享給一個酷酷的3d Model,支援模型檔案格式( .fbx )的應用。



總結

市場運用「網路效應」多半描寫帶來美好、豐收的一面,忽略了網路效應是一個動態發展的。

產品發展的過程。作者描寫了必經的五個時期,藉由過去20年間知名的網路服務的故事,甚至在每個時期會遇到的問題。


只要作為某個經濟生態的參與者(零工經濟、注意力經濟…),應當了解網路效應,加深科技巨頭與新創之間角力的理解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【在開發的路上EP10】 | 關於Copilot 與 AI原生的工具

從 2022 年開始,我們看到了大量的「生成式 AI」工具的出現。 網絡上開始出現各種生成式的服務,包括文字、圖片、模型和影片等。 自己接觸過 Stable Diffuse、Chat-GPT 和 Midjoury 等工具。 在看到 Sora...

 
 
【在開發的路上】EP8 | 一人公司的收穫與方向調整

一人公司的精神 印象中,常再網路或媒體看見「一人公司」的字詞,經常只有簡短說明,覺得不夠深刻。於是開始閱讀《一人公司》的中文版。 全書圍繞「質疑成長,及更多」的核心精神下,說明為什麼應該要以「小而美」的公司為目標。 其中, 有兩個印象深刻的重點 :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